廉洁小故事,廉洁小故事简短20篇
清正廉洁小故事 1
在刘备去世后的几年里,诸葛亮力挽狂澜,殚精竭虑。他在《出师表》中写道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以至到了“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事实上,诸葛亮的勤政是有目共睹的。后主阿斗庸庸碌碌无能之辈,国家一切大事诸葛亮不仅要谋划操劳,而且还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诸葛亮六出祁山,进驻五丈原,为激怒司马懿诱其出战,诸葛亮取巾帼并妇女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派人送于司马懿。司马懿佯装笑着说:“孔明视我为妇人耶。” 然后问来人:“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来人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司马懿说:“食少事烦,其能长久?” 一个人廉洁勤政的程度连他的对手都扼腕叹息,可见诸葛亮为了国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最后竟累死在任上。由于他的勤敏,终于使蜀国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后人评价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清正廉洁小故事 2
古今中外的廉洁故事很多,中国有很多代表性人物,如周恩来、宋庆龄、包拯、于谦、任长霞等,我选其中一位来说说吧。
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20月没下过一场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在大会上很痛心地说:“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多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表现。
周总理一生清贫,他发扬了艰苦朴素的作风:急人民之所急,无半点私心。这样大公无私的品质,是我们的好榜样!
清正廉洁小故事 3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清正廉洁小故事 4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清正廉洁小故事 5
妈妈常常教育我,一个人从小要有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工作负责。
我家住在学校附近,老师安排我一个特殊的任务:负责关好教室的门窗。从二年级到四年级,几百个日子里我都坚持每天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细心检查教室门窗是否关好,保证我们的教室平安无事。我的默默付出,赢得了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敬佩。
在我坚守职责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放学后,同学们开心地回家了,我像往常一样,把窗户关好,把门锁好,然后独自回家。吃过晚饭,我准备看我最喜欢的动画片,忽然,狂风大作,黑云翻滚,眼看一场大雨即将来临。玻璃窗外,夜色渐浓。
“糟了,学校北向的窗户好像没关。”“怎么办?要是下大雨,会有雨水飘进来,同学们的课桌会淋湿。”
我急得直冒汗,电视也不想看了,立刻往外面跑。正在厨房洗碗的妈妈追出来,问我那么急要去干什么。我边跑边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妈妈吓坏了,不知出了什么事,门也来不及关就跟着我后面追,一路追跑到学校,平时十几分钟的路程,竟用了不到八分钟。保安阿姨开门让我们进去,我一口气跑到三楼,看到教室门窗都关得严严实实的,不由得拍了自己的脑袋:“看我这记性!”
妈妈急急忙忙追到教室,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扬起的巴掌停在在半空中,转怒为喜:“看把我家闺女吓得这样,早跟我说了,就不用跑这趟了。我就知道我闺女做事靠得住。”
我不好意思,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让您担心啦。”妈妈摸着我的头说:“好孩子,知道自己的责任是好的。希望今天的担心让你记住,承担责任也要讲究方法,特别重要的事情在心里强调三次,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笑话了。”
我记住了妈妈的话。作为班长,责任在我心中的分量太多,太重,我一定要担起这个责任,决不能让老师、同学失去对我的信任。
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有责任、勇担当,做一个廉洁的人,是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
清正廉洁小故事 6
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
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清正廉洁小故事 7
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
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清正廉洁小故事 8
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诚信、廉洁、正直。
不久前,我读到一个公孙仪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相国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人们争着送鱼给他,但均被拒之门外。他的弟子们劝们说:“你既然喜欢吃鱼,就该收下人们送来的鱼,为什么不接受呢?”公孙仪深刻地分析到:“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肯接受鱼。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到时候就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是徇私枉法。徇私枉法,就难免被罢官。如果我的相国职务没有了,这些人也一定不会再给我送鱼了。到那时我又没薪俸自己买鱼,还能再吃到鱼吗?”
读了这个故事,我联想到了现在的社会。当今社会上,有的人当了官,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也拉上了官位;有的人当了官,不断贪污人民的财产;有的人当了官,假公济私、只收礼不办事。这些人的行为是多么可耻啊。
当然大多数的官员都是像公孙仪那样,乃“出淤泥而不染”的为政清廉者。他们把清廉视作为官的操守、修养和人格。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严于律己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品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清正廉洁”永远驻留在我们心里,让我们做个诚实、正直的学生吧。
清正廉洁小故事 9
住在尼斯德堡的一位老人曾说过:“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震撼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样则是我们心灵的准则。”
然而廉洁,是一个怎样的心灵呢?
是像陶渊明一样吗?满腹经纶,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入山后自耕自食,自得其乐,为后人留下一股清新宜人的田园之风。
是像于谦一样吗?在六十寿宴那年,一一回绝了众人送来的厚礼,不外乎皇上送来的那只玉猫金座钟。
姨父在老家是一高官,掌握着许多事情和一切权利,所以来找他帮忙的人也就络绎不绝。有的请他吃饭,有的送礼,但是常常,姨夫都不为所动,并且很快地一口回绝了,对方总是十分尴尬。
记得我年纪还比较小的时候,有一次,我去表哥家玩耍,那天是周末,阳光明媚,碧空如洗,花朵的清香弥漫在微微有些湿润的空气里。我和表哥在房间里玩家家酒,正尽兴时,突然听到房门外,有“叮咚叮咚”的门铃声,我好奇地打开房门,从门缝里偷偷看着外面。
进门的是一位看起来四十多岁的伯伯,不是很高,有些胖,身体看起来像是被充了气一样。他面带微笑地边向姨夫问好,边提着大包的东西走进屋里来。
姨父望了望那伯伯手中大大的袋子,指着它问道:“这是?”那伯伯笑着把那袋子拿起来,“就是那个,小刘啊,你看我们都一起同事这么多年了是吧……”那伯伯的话还没说完,姨父就猜出他将要说出的下文,眉毛立刻拧成了一块儿,摇摇头便一口回绝了他,跟那伯伯说,不管是什么事情,他都希望是清清白白的。
最后,几分钟的沉默,那位伯伯勉强地挤出一点笑容,放下手中的东西准备告辞。姨父叫住他,说把东西拿回去吧,伯伯摆摆手笑着就走出门了。
当时年幼的我,在房间里看得十分不解。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姨父的清廉,我深深佩服,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保持着他的廉洁,平凡的他,却有不平凡的举动。
我们不能让心灵受到任何的污染,所以,请固守你的廉洁!固守你的品格吧!因为它们,是你生命的底线。
清正廉洁小故事 10
先忧后乐切切情,造福人民留美名――范仲淹故事之(扶弱济贫,爱惜人才)
饶州城里有一位穷书生。一天这个穷书生在衙门前等待着求见范大人,不多时便见到了范仲淹。范仲淹从书生的谈吐中,发现书生很有采气,且有报国大志,也得知书生生活极端贫困,连饭都没有饱食过一餐,家中毫无分文,还想进京赶考。范仲淹很同情他的处境,也很欣赏他的才华与志向,于是便想出一个主意,叫随从拿出纸墨,令随从陪同穷书生前往饶州城东荐福寺,拓欧阳询的碑帖,去京师售买,每本可获千钱,按当时的规定这个碑刻是不可随便拓印的,由于有范仲淹的手令,寺中和尚答应了给书生拓印,但因天色已晚,准备第二天再拓印。不料,这一夜雷雨大作,雷雨将石碑击的粉碎。穷书生伤心地只怨自己命运不佳。典故“时来送去滕王阁,运去雷雨轰荐福存”的后一句指的就是此事范仲淹也为此而叹惜,为了使穷书生不失科考的良机,便以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银两送给穷书生,穷书生含泪收下,赴京科考去了。
清正廉洁小故事 11
在北京的西城,有一个小胡同,叫“小羊圈胡同”。“小羊圈胡同”非常小,全是低矮的草棚一样的房子,住的老百姓都是些穷苦人家。每逢刮风下雨,小胡同里低洼的地方就成了水塘。冬天,这里奇寒无比,屋里和屋外一样冷,缸里的水常常冻得结成冰。这里的老百姓吃的东西,常常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有的人家长年只能从菜市场里找些烂菜叶子。
1899年2月3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老舍就降生在这个小胡同里。老舍上面有4个姐姐和3个哥哥,他最小。由于生活艰苦,长大成人的只有5个――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老舍。老舍出生时是狗年,姑母就给他起了个很不好听的名字――小狗尾巴。
老舍的妈妈靠拼命地给人洗衣裳,来养活一大家人。由于长年地洗衣裳,妈妈的手始终都是鲜红和微肿的。而晚上,她还要在一盏小煤油灯下,做白天接下来的缝纫活。
过年了,老舍喜欢到大街上看人家放焰火,看人家穿新衣、戴新帽。每当他看到街上谁家又宰了两头大猪,谁家又弄了一大筐冬天看不到的水果,妈妈总是说:“孩子,我们家的饺子肉少菜多,是北京城最好吃的,不要去看人家的了。别看我们家穷,可我们要穷出志气来,让别人看到咱的腰不是泥做的,硬着呢。”穷要穷出志气来,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心里。
老舍上小学那年,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袜子。她兴高采烈地给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学了。可是弟弟放学回来时,她发现弟弟的脚上却是空空的。她问老舍:“弟弟,你的新袜子呢?”
老舍从书包里掏出那双新袜子,说:“老姐,我一出校门就脱掉了,我怕穿坏了。我上学时穿,放学了就脱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学习,不是比阔气。”
第二天上学,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旧袜子,头抬着上学去了。走着走着,老舍想,我把鞋也脱下来,不就可以少磨些鞋底吗?于是,大街上多了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小读书郎。
一天中午放学回到家,老舍问正在洗衣服的妈妈说:“有没有吃的?”
妈妈正在洗衣裳,头也没抬地说:“没有啊,我还没有时间做呢。”
老舍听了,扭头又回学校去了。中午当别的孩子在玩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教室里埋头写作业,头也不抬地写,他希望这样能让自己忘记饥饿。下午上课,他仍然若无其事地和同学有说有笑。穷人的孩子特别看重自己的尊严,他不希望自己因为贫穷而被人看不起。
梅花香自苦寒来。老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保持着勤俭的好习惯。一次,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舞会。舞会是一个隆重的场合,穿着自然要讲究一些,可是老舍只有两套灰布中山装,洗过几次后,就显得旧了,穿在身上像个清洁工。老舍就穿着这套衣服进了舞会,他对投来不解目光的朋友说:“对不起了,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以是中国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么的勤俭,那么的廉洁。这都是儿时培养了精神。
清正廉洁小故事 12
曾两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间相牗地方官牍。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但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金错刀”贿赂。
然而,张衡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使这些富豪的阴谋彻底破产。张衡坚持“法治不失志”,过了不久,郡中上下肃然,民风大正,百姓安居乐业。
清正廉洁小故事 13
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他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檄文禁馈送清代乾隆年间,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
上任伊始,他便公布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官箴《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牵”他正是这样惠政砺己,廉洁自律,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
清正廉洁小故事 14
当时是有名的清官,人们把他比之于包公,他的事迹在民间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
《施公案》讲述的是他在侠士黄天霸的协助下侦破疑难案件,惩治恶霸豪强,救助无辜受害百姓的故事。施公的足迹遍及江苏省:在江都(今扬州市),捉拿佛门败类九黄僧人、七珠姑姑,擒获恶霸关升;在天津关,平息了苏州船帮与杭州船帮的打斗;在徐州、宿迁县,收伏张桂兰、郝其鸾;在沐阳县,捉拿郎如豹;在赣榆县,处决假知县毛志虎;在海州,破落马湖水寨,执水贼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妇杀丈夫案、费德功控民女案,杀盗贼余成龙、杀恶霸。
清正廉洁小故事 15
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监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间,他由河南巡抚调京任兵部侍郎时,河南幕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于谦听罢仰面大笑,笑罢秉笔赋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
诗里行间的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不要让老百姓指戳脊背。从此“两袖清风朝天去”挂上他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于谦为官之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是与他青年时代读书写下言志诗《石灰吟》密切关联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正廉洁小故事 16
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
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清正廉洁小故事 17
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乃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明崇祯年间,他曾考取过副榜贡生,倡导经世之学。清取代明而起后,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提为广西罗城县知县,从此开始了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
此后,由于其政绩昭着,又屡被提升。曾先后出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及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168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总督任所。死后被谥为“清端”。其着作有《于清端公政书》。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隶巡抚时,康熙就曾称誉他是“清官第一”,其病逝不久,康熙于同年南巡时,又在“延访吏治理,博采舆论”,对各级官吏进行稽核考察的过程中,再次称赞说:“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清正廉洁小故事 18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蚁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兴夜寐,夙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长寸以尺。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穿平时便服,不放如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清正廉洁小故事 19
一个官史能不能勤政清廉,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能不能正确对待家庭,正确教育自己的子女。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历史教训是众多的,也是深刻的。聪明绝顶的诸葛亮深知其中道理。因而,他非常注意严格要求、教育自己的后代。在率军北伐曹魏时,他忍痛割爱,命自己儿子诸葛乔与诸将子弟同荣辱,使其督五六百兵转运军需资于山谷之中。
诸葛亮为保持终身廉洁,还带头反对厚葬。史载刘璋时:“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倾家竭产”。诸葛亮主张“殡仪从简”,在他弥留之际,“遗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保持了他一生清正廉洁、垂范千古的作风。
清正廉洁小故事 20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
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