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趣事

历史趣事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间有多长,赵匡胤为何没有立太子

2021-10-12 20:46:27历史趣事

赵匡胤(927-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皇帝立太子乃是关乎权利交接的大事,然而赵匡胤自黄袍加身成为大宋开国皇帝以来,共在位十六年,令人奇怪的是他竟然一直没有立太子,这又是为何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惯例而已,自从唐末五代十国以来,中原政权便普遍没有立太子的做法,此外或许也有《金匮之盟》的影响。

image.png

唐末五代十国以来,不立太子成为了普遍做法

李寿的《续资治通鉴长篇》中有“自唐天佑以来,中国多故,不遑立储贰,斯礼之废,将及百年”的记载,也就是说从唐昭宗天佑年间开始,中原王朝不立皇太子便成为了惯例,直到宋真宗赵恒被册立为皇太子,才让这一制度重新出现。

当然,不立皇太子不意味这皇帝没有明确的继承人,五代十国以来,“亲王+京尹”便成为了皇储的标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被封王,且担任京尹的职位,那么便意味着这个人已经被立为的储君人选。例如后梁时期,朱温的养子朱友文便以“博王+开封尹”的身份成为储君;后唐时期,李嗣源的次子李从容也以“秦王+河南尹”的身份成为储君;后晋时期,石敬瑭次子石重贵也以“齐王+广晋尹”的身份成为储君;后汉时期,刘知远的长子刘承训也是以“开封尹”成为储君(没来得及封王,死后追封魏王);后周时期,郭威的养子柴荣也是以“晋王+开封尹”的身份成为的储君。当然,由于身处乱世,这些储君很多未能成功即位。

image.png

由此可见,在五代十国时期,不立储君简直就是惯例,赵匡胤依旧例不立太子,便也就说的过去了。而同样的,赵匡胤不立太子,并不代表他没有留下继承人。

开宝六年(973年)8月,一直主张父死子继,反对兄终弟及的宰相赵普被罢相。同年9月,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被加封为“晋王”。自此,赵光义便拥有了“晋王+开封府尹”这样的皇储标配身份,而且大权在握,直接参与之朝政事物。

赵光义的“晋王+开封尹”乃是皇储标配

可见,按照五代十国的惯例来讲,赵匡胤钦定的继承人正是赵光义,而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虽然年纪也已经不小,但却仅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且从未直接参与朝政,赵匡胤显然没有培养自己儿子的想法。而由于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就算要册封,也不会是“皇太子”,只能是“皇太弟”。

金匮之盟的影响,为了稳妥的权利交接

虽然至今没有找到“金匮之盟”的原文,但一直以来学术界仍普遍认为它是存在的。《宋史·魏王廷美传》有载:“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image.png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在病重之际,与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共同约定在赵匡胤百年之后,将由其弟赵光义即位,再由赵光义传给赵光美,最后由赵光美传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亦有说赵匡胤传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赵德昭)

而之所以会有“金匮之盟”,主要是由于当时北宋尚未完成统一大业,且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10岁)和赵德芳(2岁)年纪尚小,为了防止五代十国各种历史教训再度上演,采取这种奇怪的传承方式,便也在情理之中了。也正因此,一直以来关于这个盟约是否存在争议较小,争议较大的地方在于到底是三传还是二传。

或许正是由于“金匮之盟”的存在,赵匡胤为了保证权力的顺利交接,避免引起储君之争,便一直以赵光义为继承人来培养,而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则并未给予实际权力。之所以迟迟没有恢复立“皇太子”的传统,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