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趣事

历史趣事

武则天无字碑什么意思,武则天立碑为什么不刻字

2021-11-22 15:58:27历史趣事

无字碑由武则天所立,碑上有许多花草纹饰却没有一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乾县梁山之上,陵前矗立着两座墓碑。西边一块纪念高宗李治,武则天撰写《述圣纪》,三子中宗李显书写,刻于碑上,用以歌颂李治一生的功德。而东边一块纪念武则天的石碑,却只有三千三百个方格,而无一字。

既然立碑为何不刻字呢?这件事千百年来一直是史学界和民间热议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字碑被议成了千古之谜。目前流行的说法有四种:

其一,武则天认为自己功劳太大,无法用文字表达。

其二,武则天认为自己罪孽深重,羞于立碑。

其三,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留下无字碑,意味着千秋功罪由后人评说。

其四,李显对母亲怀恨在心,认为她篡唐立周时奇耻大辱,故意不给她立碑。

image.png

其实,唐朝以前的帝陵,没有立碑的规矩。那时立碑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只有重大的祭祀与军功才立碑纪念,比如,燕然勒石与泰山封禅。帝王死后的评价都不敢用碑,全在一个谥号,而且只有一两个字。

到了唐朝这些都发生了变化,太宗李世民谥号为“文”,李治认为文不足以表达父亲的功绩,于是加为“文武圣”,后又增加为“文武大圣大广孝”。越往后越多,到了清朝谥号居然多达二十多字。

即便如此,也不能尽后人对逝者的追思之情,索性在陵前立碑,长篇大论为先帝歌功颂德。所以,从唐朝开始,就有了立碑的习惯,汉代很多帝陵的石碑,都是后世追立的。

高宗李治的墓碑,便是武则天与李显所立,有五千多字,也不敢明目张胆地称为“述圣碑文”,而是称为“述圣记”。

image.png

按照这个道理,李显也应该为母亲撰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刻于碑上,来追思母亲。作为母亲皇位的接班人,他也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武则天不可能越俎代庖,生前就说我的墓碑不写字什么的,那不是自己出自己的洋相吗!

并且,武则天的遗诏已经对自己的一生做出了诠释:“祔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当时国子监的著名文人崔融所作《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也说:“辞不获己,从宜称制,……神器降临、大运匪革……”

遗诏相当于武则天给自己定的调子:先帝驾崩后,自己作为主妇,临朝称制、暂居神器只是权宜之计,临终前将神器归还了李唐,自己仍是李家的媳妇。

按说李显应该以武则天遗诏为蓝本,尊从母亲遗志,写一篇类似于“述圣记”的文章,歌颂母亲。而且,从无字碑上已经刻好的三千三百个方格来看,似乎文章已经写好。那么为何没有刻上呢?其中有何隐情?

这要从当时的政局来看:

武则天被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联手发动的神龙政变搞下了台,李显复位后,对五位功臣十分忌惮,担心他们威胁自己的统治,千方百计想搞垮他们。而李显办法既不多,也不高明,依靠韦后,依靠武三思。要扶持武氏,打击功臣有什么依据呢?

李显便想了一招,史书记载叫:“示袭武氏后,不改其政也”。他禁止所有天下说“中兴”,武氏仍立七庙,享受祭祀。这样做,就是让五位大臣知道,我的皇位是大周皇帝武曌禅让的,我承认她。大唐代周不是革命,而是继承,你们发动政变简直是多此一举,有什么功劳呢!

image.png

这样虽使五大臣哑口无言,但却与母亲的遗诏相冲突了。母亲说武周已经过去,我变回了李家媳妇;李显却在舆论上还得承认武周。这个碑文不好写啊。就是写了,也不能刻。

之后,大唐进入了八年的动荡,期间发生了七次政变,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都女人,想效法武则天。致使武则天的尊号频繁变化,太平公主强势时期,武则天竟又得到了“天后圣帝”的帝号,象征自己的野心。

玄宗李隆基斗倒太平公主,坐稳皇位后,终于天下太平。玄宗确定了武则天的尊号为“则天顺圣皇后”,并按祖母的遗诏,做了她是李家媳妇的定论。然而李隆基比较开明,当时朝中与民间出现了许多声讨武则天的声音,作为孙子,他也没敢冒着风险趟这个浑水,为祖母立碑。

再到后来,思想保守的封建士大夫,站在维护正统与君权的立场上,将武则天一步步抹黑,变成了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谁又敢给一个罪人立碑,歌功颂德呢。所以,那块碑才一直无字。

无字碑这个千古之谜也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产物。而武则天一生的功过,早已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流传了下来,形成她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