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趣事

历史趣事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021-11-24 17:10:35历史趣事

戊戌变法的目的:

戊戌变法的目的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是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戊戌变法的目的1,两大政治目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目的2,救国方案:主张采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改革内政,抵御外侮,将古老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戊戌变法

1898年(农历戊戌年)六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但是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直接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非常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形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寄希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价的胜利。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缺乏军队支持。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而维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军队的支持。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2、根本原因

在西方列强加紧蚕食、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的冲突自然而然的引到了满汉冲突这个核心问题上。那些满族官僚虽然昏聩无知,但对权力的变化却极为敏感。在他们看来,维新变法的实质不过是要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夺走罢了。正如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中描述的,“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尤为雷厉风行者:一令都中筑马路,二令办理国防,三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整个满族统治集团很快意识到,无论变法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但都要让满族亲贵这个主要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但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三百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改革固然是可以有利于国家的,但那些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变法利中国,不利满洲;中国兴则满洲亡。所以他们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

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